暑假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我们刚刚启程并将继续前行。
南京大学“一带一路”专项社会实践“寻·迹”生态调研团队17日从南京出发,于18日凌晨抵达本次“寻·迹”生态调研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新疆沙湾,并开始了在新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
面对祖国边疆的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我们并不是仅仅听过一遍就忘了它,而是选择走到这里实地调查、分析、为这片湿地的生态治理以及泥炭地和白桦林的保护提出自己的一份建议。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中国境内与其他国家接壤的枢纽地区,但生态方面的自然条件一直不容乐观,楼兰古国就曾因生态原因导致灭亡。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充分利用好新疆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做好生态治理,对于建立“绿色丝路”有着非凡的意义。
“寻·迹”生态调研团队此次分别实地调研了新疆沙湾的千泉湖、泥炭地、白桦林,并参观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的丝绸之路塔,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
新疆沙湾千泉湖有多种多样的植物和动物,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辨认看到的各种植物,拿着已有的新疆沙湾植物名录来对照进行,并不断进行补充,丰富了千泉湖植物名录。调查水生动物,需要用到各种仪器设备,我们下地笼来调查千泉湖中有哪些鱼类、虾类,同样使用水生动物的名录来对照并补充;黑白盘可以用来测定千泉湖的水质透明度;采水器是桶装塑料桶,可以定量采集湖水通过锥形的滤网可以获得水中的浮游生物;而底泥采集器可以帮助我调查底栖的水生动物。此外,千泉湖临岸的地方多浅滩,为鸟类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我们还用专业的望远镜及长焦镜头,采集到了或是悠然踱步、或是水上盘旋的鸟类的照片。湿地上一丛一丛的芦苇,其间飞行的蝴蝶,我们都有亲密接触到。可以说,这是一次野外实习,也是一次学习,每一位队员都在此过程中掌握了不少技能。
沙湾的泥炭地可以说是一大特色。泥炭地是一种在低温、高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土壤,却出现在了干燥的新疆,我们对此感到非常疑惑,对土壤做了剖面,并用环刀对土壤进行了分层取样。由于地下水的下降,很多泉眼只留下了痕迹,导致土壤的退化,更是让调研团队的成员感到唏嘘。草原上不时有成片的白桦林,可是有的区域白桦林已基本全部死亡,留下惹眼的高于土壤层的根,有的区域白桦林却长势良好,这些都成为了“寻·迹”团队想要研究和探寻的问题,老师也不断引导我们思考为何会发生根露出土面的原因。
虽然我们此行的根本目的是生态调研,不过也没有忘记在调研的过程当中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了解到了新疆的人文历史,将生态调研与古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相结合。独具风味的美食,热情的当地人民以及带有异域风情的建筑和景观都让团队的成员对新疆有了新的理解,对丝绸之路有了新的认识,也愈加感受到改善当地生态的迫切性。
我们在此次实践中重新认识了自然,也在重新认识自我。团队里来自新疆的乌仁说:“很多动物和植物都是从小见到大的,但平时从来没注意过,真正到了社会实践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不认识的物种。平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原来那么富有研究价值,就在身边的生态问题,以前却从来没注意过。我真是在这次社会实践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家乡的这片土地,也在这次社会实践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自己”。
由于团队里的同学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并没有太多的生态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可每一个人都在出发前认真搜集了资料,在行程中也是各司其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靠谱,争取为此次社会实践多增添一份力。经过这三天的实践,生科院2016级的张腾飞感慨道:“我仿佛认识了另一个自己”。社会实践,野外实习,这确实就是一个快速发现自我、拓展技能的好机会。
“寻·迹”生态调研团队在第一站新疆沙湾的探寻之旅结束,可我们的实践之旅还在继续,我们仍在路上!